在大嶝一家海鲜馆,我终于看到了久闻大名的“海猪”。
“海猪”即海兔,日本人称之为雨虎,老厦门人称之为“海猪”。我看到的“海猪”,便是海兔中的一种:蓝斑背肛海兔。
此“海猪”在厦门滩涂,多有分布。
之前,在朱家麟博士的《厦门吃海记》中,得悉其为一种奇特生物。
正如民国《厦门志》所载:“略似猪形,大仅如鼠,全身作细翠点,背有孔似鲸。种出金门烈屿及同安珩林等处海滨。初细如虱、如蚤。秋末,禾山浦口乡人取之盛以木盆卖之。筼筜港左右、吕厝、溪口、吴村及屿后、西郭、仙岳等乡人蓄之海田……海粉从背上孔出,另有粪道。天气宜和暖,寒则不敢出游求食,严寒多饿冻死。尤必先整饬海口,蓄蚬于沿堤。蚬能粘着污泥,使水清洁,蚬无甚利,为海猪故蓄也。海猪忌,忌八足鱼。(八足)鱼足韧而伸缩有力,遇而钳之,辄脱其鳌,故蓄(八足鱼)为海猪敌之。海猪将吐粉时,遍植黍秆坛中,俾吐粉缠绕之不致汛散。”
此段文字,阐述了老厦门人称之为“海猪”的原因,即“略似猪形”。文中还讲述了厦门人养殖“海猪”,蓄之海田的情形。
朱博士称:闽南人养殖“海猪”曾有两三百年历史,最近的历史记录是1955年高殿乡曾养殖了近三百亩。在岛外,则以同安(现为翔安)东坑湾为最。
“海猪”卵索带奇长,最长可达数百米,将其晒干,类似米粉,是为“海猪粉”,亦称“海粉”,曾是本地知名特产,受欢迎度仅次于燕窝。
此类“海猪”极似外星生物,奇特处主要有如下几点:
一、依环境变色;二、遇敌射汁逃匿; 三、体内生成叶绿素;四、雌雄同体; 五、肛在背部。
此物体形变化多端,可称“百变星君”。
最令人咂舌的是,老鼠般大小的“海猪”,炒成菜后竟缩小如蜗牛,一口可吃一只,我竟连吃了八只。
什么味道呢?
您自己尝尝!
水中的“海猪”:
离水后的“海猪”: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爱坤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5278485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删除。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fyjdwx.com/n/510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