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桥的故乡,自古以来便被称为“桥的国度”。形式各样的桥遍布在中国四通八达的江河之上。这些桥不仅是一种工具,更是一种文化,一个时代的符号,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,也见证了古代中国的变迁。而这种桥梁文化也已深深的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,成了我们不可分割的一种情怀。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,一起去探寻中国古代的桥梁文化吧!

一、中国古代桥梁的起源与发展
桥,何为桥也。说文解字中段玉裁曾解释道:“梁之字,用木跨水,今之桥也。”由此我们便可知道什么是桥,把木头放在水上,便可称之为桥。虽说关于桥的起源从说纷云,但从中我们可稳稳感知到,当我们祖先,第一次把木头放在河上,并从上经过,便可以说之为桥的起源。
当然中国古代桥梁最终发展成形,还是经历了几次重大阶段。首先是西周、春秋时期,当时材料虽说还是木料,但在形式与技术上却有了重大的改变。起初大部分桥都是几根木头构成的独木桥,或是在浅水中放入石头构成的汀步桥,这两种桥有很大的局限性,所承受重量都有限,也易发意外事件。而梁桥与浮桥的出现,大大改变了当时现状,使桥的平稳性和载重性都得到很大提升。同时这两种桥的的出现,对推动经济区域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,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。
其次便是桥梁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,它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方向——石桥的出现。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,便捷了对石器的开采与打磨。石桥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。石桥的出现,它不仅打破了以往木桥使用周期短等缺点,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桥的美观性与艺术性。这对中国影响可谓深远,在以后的数千年时间内,中国古代桥梁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的。

下一阶段,便是宋朝时期,当时古代桥梁达到了巅峰时,许多著名的桥都在此时期建成。比如说福建泉州的洛阳桥,它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。还有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等。由此可看出当时桥梁业的发达与强盛。
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为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,而反过来桥的修建又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桥在历史中不断的发展与变化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桥梁文化,更多的是祖先们超凡的智慧,和挑战大自然的决心与勇敢。面对桥梁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是接班人,都应当发扬与广大祖先们,遣留下来的瑰宝。
二、中国古代桥梁的形式美与文化内涵
唐寰澄曾在他的书《中国古代桥梁》中将我国古代桥梁分为十个类型,即原始桥梁、简支桥梁、伸臂桥梁、叠梁拱桥、桥屋、阁道、拱桥、索桥、舟桥和园林桥梁。由比可看出我国古桥形式多种多样,这也构成了桥梁文化中的多样美。关于古代桥梁的美我们可以从很多的古诗与文章找到。

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茅以升所写的《中国石拱桥》,我觉的他对石拱挢描写很是秒,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,就像虹。古代神话里说,雨后彩虹是“人间天上的桥”,通过彩虹就能上天。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,说拱桥是“卧虹”“飞虹”,把水上拱桥形容为“长虹卧波”。不仅如此他还举了我国四大古桥中的赵州桥、卢沟桥。
从中我们可以了理到,它们的设计在当时具有先进性。赵州桥也是迄今为止跨度最大的古桥,虽已过数几千,但其保存仍然良好,足以可见出当年匠师李春在设计上所作出的重大努力。他将桥体的拱肩由实肩拱改成了敞肩拱,在技术性能上十分的卓越。赵州桥还达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,节省了不少用料。不仅如此还大大的美化了石拱桥。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审美情趣。
中国古代桥梁的形式美,我个人认为他更多表现在与自然的契合度上。比如古诗中写到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。”如果将小桥换掉画面会不会少了一种意境呢?特别在我们身边的园林中,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几座古代石桥。这绝非巧合,其中蕴含大的智慧。小桥、流水构成了人生的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。使古桥的形式美与周围的停榭阁楼相呼相应,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。

自古以来,桥都是文人墨客所喜爱之物。借桥传情,借桥离别。也为桥梁文化的内涵抹了重重一笔。如李益所写的“那堪好风景,独上洛阳桥。”周邦彦的“念月榭携手,露桥闻笛”贾岛的“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”温庭筠的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”等。文人骚客都将桥容入到了自己的情感中,也为桥文化笼上了一层人文主义色彩,至此桥文化也不在是单一的文化,其内涵己变的多元化。
古人手巧,所造之物巧夺天工。从古时所遗留的桥中,我们深深被它们的精妙绝伦理所折服,他们的形式美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,你望着它,会慢慢出神,然后思绪会随着它飞到遥远的时期。而桥文化也己深深溶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中。

三、总结
中国古桥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它们不仅技术高超,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桥己经变的不光指生活中具体的形,还指着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。比如说鹊桥,这便是一座己被神话的一座桥,现实生活是不存在的,但它却象征着爱情,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座桥,也是我国的内在的文化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,桥文化与其他文化互相影响,互相融合。桥文化也己上升为了一种民族文化,面对祖宗所创造的这种文化,在一座又一座桥的奉献与守望之中,我们更应当继承与发扬这种文化,并使之成为中国新时期的名片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爱坤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5278485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删除。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fyjdwx.com/n/50663.html